牛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12345:数字时代的“民意桥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1:07:00    
12345热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处理了多少工单,而在于它能否成为推动治理现代化的桥梁
坐落在北京市丰台区为民街的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玻璃幕墙映照着往来办事群众的身影。12345热线就在3层办公。服务大厅内,700多位话务员正忙碌着,但是却很安静,不禁令人感到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工作人员指着座位上的小小显示器说,“这是智能分贝监测屏,当话务员音量超过75分贝,系统会自动提醒,班长会及时介入疏导。”每个话务员前面都放了两块电脑屏幕:智能语音实时转写技术将通话内容自动生成文字,AI同步完成工单分类与填录,每通电话从接听、记录、整理再到派发工单,大约只需要5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笔者拿起试听的耳机,刚好接进来一个电话:“我们小区里面的电动车充电桩太少,可以多加装几个充电桩吗?”话务员很礼貌地进行回复、记录,并第一时间转办给相关部门。在3楼平台正中央有一块智能显示屏,对所有的工单进行实时统计。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够筛选出老百姓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形成“每月一题”专项清单,反馈给相关的职能部门,帮助他们提前做好预案、改进工作,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据统计,从2019年1月1日派发第一张工单以来,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累计处理了1.5亿条诉求,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达到97%。无论是水电气热故障,还是事故火灾危险,无论是“双减”政策落地,还是背街小巷治理,“12345”成为北京市民遇到难题时第一个拨通的电话。它不仅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更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样本。正如约旦前首相兼国防大臣奥马尔·拉扎兹所言,北京的“接诉即办”激发基层活力,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智能化程度,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见解。

可以说,12345热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处理了多少工单,而在于它能否成为推动治理现代化的桥梁。它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崇拜,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复杂系统工程。通过标准化、数字化的方式,百姓遇到的问题,被“编码”为可处理的行政工单,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回应社会需求,形成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互动。

这种治理模式正在产生“涟漪效应”。政务服务热线已成为全国各大城市倾听民声、感知民意的重要窗口,不仅成为解决问题的“应急站”,更成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智囊库”。这种技术赋能下的治理创新,既延续了“枫桥经验”的群众工作传统,又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提升治理能力,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有效破解了“踢皮球”难题,助力构建人人参与、负责、奉献和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但也要避免“虚假办结”“策略性回复”带来的“数据失灵”问题。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控制与参与、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平衡,才能实现从技术现代化到治理现代化的跃升。

为民街上,这座现代化建筑如同城市治理的“神经中枢”,每天吞吐着无数审批件和服务诉求,将“为民”二字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每一项日常工作里。继续用好12345热线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其“民情直通车”和“治理传感器”的双重功能,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治理现代化进程,必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市更宜居。


作者肖楠

文字编辑:司晋丽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