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聚焦海洋重点领域,靶向引进高端人才及团队,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引才聚智赋能“蓝色崛起”
YMG全媒体记者 宋晓娜
2019年6月5日,黄海之上,一声巨响划破天际,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一箭七星”方式成功发射,我国海上发射的“问天之路”正式开启。
这历史性的一刻,凝结着一支青年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便是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
这支年轻的队伍由75人组成,35周岁以下占比80%。团队成功自主研制出世界首艘海上火箭发射回收工程船及保障装备,参与建设我国首个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港,突破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先后圆满完成我国首次海上试验发射、首次海上热发射等重大任务,为海洋强国与航天强国建设交出亮眼的“烟台答卷”。
逐梦深蓝,烟台不仅有青年团队勇攀技术高峰,更通过精准引才聚智,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我市聚焦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重点领域,靶向引进高端人才及团队,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领军人才徐永江博士主持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课题“舱养大黄鱼健康养殖技术与工艺研究”,助力海水养殖产业突破技术瓶颈;
引进中国海洋大学牟海津教授主持深海医药(山东)有限公司“医用海藻多糖与功能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加速海洋生物医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推动大金重工获批全省唯一海上风电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高能级平台柔性引进5名博士联合开展项目申报,为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创新注入智力动能。
人才是经略深蓝的“第一资源”,创新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密码”。锚定海洋强市建设目标,烟台围绕“人才+技术”双轮驱动战略,通过搭建集聚载体、引育高端人才、优化支持体系等多元举措,持续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在人才集聚载体建设方面,烟台立足海洋渔业企业创新优势,不断探索高效引才用才模式。一方面,深化省实验室博士“蓄水池”计划,今年将继续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征集共引共育博士需求,由省实验室和企业共同履行招聘程序,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博士用人需求,实现“人才共用、资源共享、多方共赢”。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人才飞地”建设,鼓励我市企业在省外、海外独立或合作建设人才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人才引用机制,今年计划开展市级“人才飞地”评选,构建“异地研发,烟台转化”的协同创新体系。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17家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建省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1家,全市现有省级海洋科创平台37家,海洋渔业领域高新技术型企业106家。同时,充分发挥唐启升院士工作站及3处重点实验室应用牵引基地优势,为招引高端人才搭建平台、提供载体。
此外,我市还推动成立烟台综合性海洋渔业科研机构——烟台黄渤海海洋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专业人才团队,共同推进中国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深远海智能化养殖示范区、中韩渔业合作等事项,为海洋产业发展搭建“产学研用”融合平台。
高端领军人才是海洋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目前,全市海洋渔业人才总量约5000人,先后建有东方海洋、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2家,海阳黄海水产唐启升院士、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李德仁院士、蓬莱中柏京鲁船业吴有生院士工作站3家,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2024年,我市开展海洋产业专场招聘活动10余场次,引进海洋专业大学生400余人;推荐京鲁船业、中集来福士高技能人才获评2024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蓝色人才和技能领军人才项目,持续壮大海洋人才“主力军”。
引才更要留才用才。烟台注重“以产搭台、以才兴业”,2024年,邀请20余位专家学者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现场指导和技术答疑;举办培训班3次、专题学术交流3次,覆盖 330余人次;组织山东省刺参体系、鱼类体系、贝类体系等领域专家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6次、服务40余次,为海洋渔业产业健康发展精准“把脉支招”,加速科研成果向产业实效转化。
优质的人才生态是留住人才的关键。近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把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构建起“顶尖人才亿元支持、领军人才百万资助、青年人才万元补贴”的政策体系,在省内率先实现企事业单位从博士到大专普惠性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全覆盖,省级以上领军人才普惠性配套扶持政策全覆盖,中央、省属驻烟单位人才同城化待遇全覆盖,并针对不同类别人才,分别给予符合相应标准的生活、购房及项目补贴,让人才在烟台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人才生态环境。
烟台以“人才引擎”激活海洋经济一池春水,让更多“海洋英才”在此扎根成长、施展所长,让更多“技术突破”在此落地生花、赋能产业,以人才与创新的双向赋能,推动海洋经济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让蓝色发展引擎迸发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