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声“哨”响何以拨千斤?——内蒙古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之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7 10:20:00    

暮色降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雅社区内,20盏崭新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居民的夜间出行路。

新雅社区的路灯亮了。

“以前晚上出门黑灯瞎火的,遛弯得带着手电,现在路灯亮了,监控也装上了,心里踏实多了。”居民张大爷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

得益于呼和浩特市实施的“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新雅社区“吹哨”后上报的相关问题很快得到了回应,新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两周内为社区安装了20盏路灯,并同步完善了监控和公厕设施。

现如今,村(社区)“吹哨派单”,联动部门“报到办理”,已成为呼和浩特市基层治理工作新常态。一声“哨”响何以巧拨千斤?连日来,记者深入呼和浩特市基层一线进行了实地探访。

畅通渠道 吹准“哨声”

时间回溯到今年1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民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时发现,新民社区7区、8区的某些商户存在商铺占道经营现象,原本宽敞的人行道被挤占,行人只能侧身而过,给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发现问题后,社区工作人员迅速行动。社区党支部书记魏涛第一时间通过“吹哨报到”系统向城管部门发出预警。新城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接到“哨声”后,即刻响应,迅速抵达现场。执法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场对违规占道经营的商户开展教育引导,耐心告知其行为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与不良影响,同时协助商户将占道物品搬回店内,恢复道路通畅。

今年以来,聚焦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痛点,呼和浩特市创新建立“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村(社区)书记可随时对需要部门处理的事项“吹哨”,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及时“应哨”处置,推动基层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群众诉求未诉先办。

“针对超出社区自治权限的公共服务类诉求,当乡镇(街道)也无能力解决,属于职能部门职责时,‘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便发挥出了巨大威力。”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一科科长庞凤说。

社区网格员正在上传“吹哨”清单数据。

精准明晰事权,是吹准“哨声”的前提,也是提高治理效能的关键。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接诉即办指挥调度中心牵头,联合各旗县区对基层治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市、旗县区两级事项清单。市级清单涵盖18类1568项,旗县区级清单包含13类4779项,明确每类事项的责任部门、流程时限。

“通过事项清单,我们就可以精准把问题报给相应的部门,解决问题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魏涛说。

闻哨而动 打通堵点

连续多日的降雨,和林格尔县辖区内平房区因排水系统老化,积水成了居民的“心头事”—— 雨天出门得蹚水,院落墙角受潮霉变,就连日常垃圾清运都受影响。

网格员在日常摸排走访中发现这一隐患,第一时间上报社区,社区及时“吹哨”。接到哨声后,各部门迅速响应,联合施工队进场开展专项治理,对原有渠道进行深度清理,将沉积多年的淤泥、枯枝、生活垃圾彻底清除。与此同时,加快新排水渠修建进度,从源头提升排水能力。如今,困扰居民多年的积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村居“吹哨”,职能部门报到,共同破解难题,关键是“哨响人要到”“报到事要了”。为了让“哨声”不走过场,呼和浩特市构建起“吹哨—应哨—评哨”全链条评价机制,让治理效能在闭环中持续提升。社区对部门“应哨”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为基层“吹哨”撑腰壮胆,激励职能部门不仅“报到”,更要“出力”,达到了“事不完,人不撤”的效果。

“‘清单明责、评价督责’的模式,有效减少了部门推诿扯皮,诉求反馈成本降低40%,办理时限平均缩短3天,真正实现了为基层减负赋能。”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建清说。

机制革新让治理末梢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回民区钢铁路街道未来城社区党委“吹哨”,回民区园林建设服务中心迅速“报到”,解决了社区飞虫扰民问题;大学西路街道牧机所社区通过“吹哨”,联合了赛罕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以及大学西路派出所等多个单位,解决烤肉油烟困扰居民的问题……哨声“吹响”后,一批治理难题得到破解,基层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目前,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1415个村(社区)实现“村居吹哨”全覆盖,同期12345热线投诉工单中,市容市貌类下降23%,物业服务类下降18%。

技术赋能 以“智”提“治”

“开展‘吹哨报到’,我们通过社区治理平台进行‘下单’操作,既省时又省力。”和林格尔县城关镇盛春花园A区网格员张国华对记者说。

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呼和浩特市“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系统,横向覆盖市域范围内全部村(社区)和市、旗县区两级相关部门,纵向到底,实现了全域覆盖。系统为村(社区)网格员开通2838个账号,确保“吹哨”权限授权“全覆盖”,让基层诉求能够通过数据交互得到高效处理,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

新城区东风路街道光华街社区网格员小梁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外贸巷出现路面塌陷情况,存在安全隐患。网格员立即启动“社区吹哨”程序,通过“吹哨报到”平台,将路面塌陷的紧急情况和现场照片,同步上报至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接到“哨声”后,呼和浩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迅速响应,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针对基层反映的“吹哨受时空限制”问题,平台增设移动端吹哨功能,将“发现问题—返回办公点录入—提交工单”多环节流程,优化为网格员现场拍照、填写信息即可上传的“一键吹哨”,操作时间从平均20分钟缩短至5分钟。同时,系统新增退单审核功能,设置专职审核岗,对部门不合理退单进行严格把关,退单率下降至13%以下。

截至8月底,呼和浩特市通过“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发起“吹哨”6596件,办结4540件,办结率68.83%。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一声“哨”响却巧拨千斤,撬动各方治理资源实现整合。在一次次的“吹哨”声中,呼和浩特市打开了基层治理一个个小切口,以一个城市的联动畅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让“哨声”切实转化为基层群众的“欢笑声”。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胡梦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