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宋晓娜 苗春雷
海洋,是烟台的天然宝藏、城市名片,也是烟台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提出,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
新思想引领海洋强市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烟台发展海洋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近年来,烟台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坚持陆海岛贯通、港产城融合,持续推进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
现代化港口吞吐不息,海洋牧场破浪而生,一条条海洋产业链条加速延伸……烟台,正阔步迈向深蓝。
锻造蓝色经济新引擎
随着清脆的起渔锣声划破海面,“经海1号”活鱼船鸣笛致意,智能吸鱼泵随即轰鸣启动——经海渔业“陆海接力”培育的深海虹鳟新鲜出水。今年5月底,经海渔业养殖的三文鱼陆续收获上市,产量达1500吨。
烟台依托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向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我们已经在南隍城岛海域投放8座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基地,构建起集深远海养殖、生态修复与渔业资源养护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体系。”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说。
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烟台海洋强市建设的关键抓手。烟台提质升级海洋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看海洋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现代渔业方面,持续擦亮“深远海养殖之都”金字招牌。我市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350万亩,成功获批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长岛“蓝色粮仓”海经区,深入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建成深远海养殖设施34座。入选全省首批深海鱼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城市,启动“三文鱼万吨计划”,累计实现量产2700余吨,三文鱼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取得成功。打造中国水产种业烟台“北繁基地”,水产苗种产量突破4700亿单位,保持全省领先,在国内首次实现黄带拟鲹亲本培育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新增金虎杂交斑、海参“安源2号”等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总数达到24个。
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成功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市建成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等10大港区,生产性泊位达到243个,开通国内外航线93条,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港口实现互联互通。全市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跻身世界十大沿海港口行列,发展成为全球进口铝矾土第一大港、全国第一大对非贸易港,商品车滚装码头入选世界一流专业化码头,商品车国际中转量稳居全国第一。
海洋旅游业方面,荣获“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处、4A级以上景区23家,开通芝罘湾夜游、长岛—旅顺“寻仙”等10余条海上旅游航线,接待国内游客突破9800万人次。
海洋矿业方面,金矿资源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3932吨,约占全国26%,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是国内唯一的海域巨型金矿。
海洋化工业方面,裕龙石化产业园、烟台化工产业园、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三大千亿级园区蓬勃发展。
8月9日凌晨,由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在山东日照海域点火升空,采用一箭十一星的方式将“吉利星座04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自2019年以来,东方航天港累计保障我国17次、104颗卫星的海上发射任务。
看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海工装备方面,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海洋工程产业链实现产值480亿元,大金重工海上风电装备在手订单已超过220亿元,中集来福士、中柏京鲁等企业手持船舶订单400多万载重吨。
海洋药物方面,绿叶制药海洋源抗肿瘤创新药芦比替定获批上市,东诚药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海洋鱼类硫酸软骨素原料药生产商,瑞吉明生物全球首款人工合成PDRN原料中试成功。
海洋新能源方面,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中广核招远40万千瓦项目全容量并网,国内在建水深最深、离岸最远海上风电项目——华能山东半岛北L场址项目实现全面动工建设,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2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700万千瓦,均居全省首位。
海水淡化方面,全省单体最大海水淡化项目裕龙岛海水淡化项目建成投运,国内最大工业级膜法海水淡化项目万华化学蓬莱项目一期竣工投产,全市建成海水淡化项目28个,海水淡化日产能达到30万吨。
积蓄创新驱动新力量
渔业苗种是水产养殖的“芯片”,其创新突破对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日前,山东海洋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传来捷报——豹纹鳃棘鲈(东星斑)和红九棘鲈(红瓜子斑)两条名贵鱼种首次实现室内全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培育,其中300余万尾东星斑鱼苗通过验收,标志着全国首例东星斑全工厂化批量育苗取得成功。
“这对于弥补山东缺乏适合工厂化及深海养殖的名贵海水鱼类品种意义重大,将有力推动山东深海养殖与集约化养殖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说。
2022年4月22日,李德仁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产业园,双方宣布共同打造“东方慧眼”星座,实现“天地网”的融合以及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的一体化。
2024年2月3日,“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业务首发星“烟台二号”,搭载捷龙三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实现了用“烟台箭”发“烟台星”,标志着“东方慧眼”星座快速组网正式启动。这颗卫星由李德仁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王密教授担任总设计师,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联合研制。它不仅以烟台城市命名,更是由烟台力量研发制造,是实打实的烟台卫星。
近年来,烟台持续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海洋科技水平持续提高。
——搭建涉海重大平台,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落户烟台,引领聚集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涉海高校院所11家,高标准建设省级以上涉海科创平台37家。
——引育高层次人才,建设海阳黄海水产唐启升院士、宏远氧业徐芑南院士、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李德仁院士工作站3家,引育国家级人才11人、泰山系列人才28人。
——培育高成长企业,支持中集海工院、杰瑞工业设计中心等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培育中集来福士、蓬莱大金重工等海洋领域省级科技领军企业5家,东润仪表等高新技术企业106家。
——转化高技术成果,“十四五”期间累计争取省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涉海项目152项,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6项,大国重器“蓝鲸”系列平台是世界最先进的液压双钻塔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守护好海上绿水青山
近年来,从系统推进“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态保育,到向海图强深耕海洋生态经济,一系列保护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举措在长岛轰轰烈烈展开。
拆除陆域全部风机,完成10个有居民岛68.4万平方米破损山体治理;有序腾退影响海洋和海岛生态的养殖筏架、围网、海参池等1.8万亩,放流鱼类苗种3000多万单位;先后实施海岸带整治修复类工程10余个,拆除侵占自然岸线破旧建筑、育保苗场等86万平方米、修复岸线89公里,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修复前的38%提升至87.7%……自2021年提出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以来,烟台采取节能、降碳、增汇等一揽子措施,蹄疾步稳推进零碳岛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变化可真大,海水越来越清,沙滩也越来越干净。”市民陈杰龙感慨说。
八角湾曾面临入海污染物总量增加、入海河流水质恶化、海域生物数量下降等问题。为捍卫这一湾深蓝,黄渤海新区开启了一场逐年加码的生态“保卫战”。入海口分类整治、海岸线修复治理、海防林抚育更新、海域中增殖放流……经过多年治理,八角湾水质连续多年满足第一类或第二类水质标准,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持续保持100%。
八角湾的美丽蝶变,是烟台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生动实践。在持续推进“产业强海”、做大海洋经济的同时,烟台始终坚持“生态护海”,强化海洋空间资源管控、生态保护修复和突出问题治理,努力实现海洋环境美、海洋生态优。
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烟台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治理,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争创八角湾、庙岛群岛海域2处国家级“美丽海湾”,四十里湾、龙口岸段入选省级美丽海湾,南北长山岛群、大黑山岛、砣矶岛3个海岛(岛群)获评国家“和美海岛”。加强渔业资源养护,成功获批“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永久举办地”,连续举办6届海洋放鱼日公益活动,近6年累计放流水生生物超100亿单位。探索入海排污口管理新模式,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入海排污口管理规章《烟台市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建立黄渤海入海排污口智慧监管平台,已完成2435个入河排污口整治。推动海洋碳汇建设,包装推出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全省首笔“海洋牧场物联网贷”,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发起成立国际零碳岛屿合作组织,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成功举办“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发布会。
激情水花,浪尖跳跃;发展浪潮,梯次奔涌。蓝色的海洋,承载着烟台无限的期待和美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