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雕,磨炼的不仅是手上功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9:36:00    

九〇后木雕手艺人陈嘉制作的木雕作品“四季平安”。 陈 嘉摄

“嘟嘟嘟……”在广东省潮州市的陈舜羌工作室内,90后潮州木雕手艺人陈嘉正埋头雕刻。木槌轻重有致地敲击着刻刀,刻刀所至,木屑掉落,一朵寓意万寿的菊花在她的手中悄然“绽放”。

出身木雕世家的陈嘉,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已有17年,另辟蹊径走出了“小而精”的木雕艺术创作之路。

陈嘉的爷爷陈舜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潮州木雕代表作“龙虾蟹篓”的原创者之一,父亲陈培希则承袭了木雕世家的招牌。受家庭熏陶,她早早接触木雕,父亲雕刻掉下的木屑是她小时候的玩具,帮父亲打磨成品是她小时候的“工作”。儿时的陈嘉看着父亲每天把一块块木头变成一件件漂亮的艺术品,骄傲惊叹之余,她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那年正式拜师父亲学艺。“我们入门一般先学磨刀。当时每天蹲着磨刀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手还经常被粗糙的磨石磨到起泡破皮。”陈嘉这才意识到,“这一行没那么容易”。

从磨刀、练习基本线条再到雕刻一些小物件,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被刀划伤是常有的事。看着受伤的女儿,陈培希非常心疼,经常劝她别学了,“女孩子还是找个轻松的工作干吧。”陈嘉不肯,哭过痛过依然选择埋头前行。“朋友一直笑我说,人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你是撞了南墙还要撞。”

陈嘉坦言,其实不是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只是要强的她并不想半途而废,不想成为别人口中那个“肯定做不久”的人。“我是老师傅的女儿,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正是这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支撑着陈嘉渡过一次次难关。

“龙虾蟹篓”是潮州木雕的代表作,也是陈嘉家族传承的标志作品。要想出师,必须会做蟹篓。而这种多层次镂空雕刻,也是陈嘉学艺生涯的一大挑战。“篓子里的东西最难雕刻。没人知道木头里面的情况,凿的过程需要根据裂缝、木眼等实际构思,确保内外轮廓保持一致,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同时,还得保证里面的木材薄厚均匀、表面光滑,但外面已经有个篓子了,刀的角度很有限,只能一点一点雕琢。”在陈嘉看来,做木雕的过程非常打磨心性,磨炼的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一颗耐得住寂寞、沉得下来钻研的心。

龙虾蟹篓,篓是基础,虾蟹是关键。为了雕出惟妙惟肖的作品,陈嘉到饭店吃饭都不忘观察虾蟹,甚至将虾蟹壳带回家研究。在废寝忘食的学习中,20岁那年,陈嘉独立雕刻完成第一件蟹篓作品。那些曾经不看好她的人,对她刮目相看。

2018年起,陈嘉开始不定期在湘子桥、己略黄公祠制作和分享潮州木雕。与游客的交流互动,让她的视野更开阔,也让她有了更多创作灵感。以往的潮州木雕作品多为大件艺术品,大家再喜欢也很难带回家中观赏。为了让木雕走进生活,陈嘉决定往“小而精”的方向发展。在她看来,木雕作品越小难度越大,力度控制需要更加精细。打火机体积大小的小型龙虾蟹篓,便是她探索创新的最大成果。此外,她还做了许多香薰、笔筒、梳子等小物件文创产品,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

不仅如此,陈嘉还积极与各类知名品牌合作,借助品牌的力量进一步扩大潮州木雕的影响力。她还参与创作了不少带有潮州木雕符号的香炉香座、扩香器等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作品,跨界合作,让她更加笃定自己的创作方向。

“我希望潮州木雕能离生活更近些。”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手艺人,陈嘉深知传承的责任。“一项非遗只有被看见,才有机会被了解、被喜欢,进而被延续。现场体验、近距离接触是最好的‘被看见’的方式。”因此,陈嘉带着卡通动漫的木雕作品进校园,带着游客喜欢的文创产品上湘子桥,还经常让过往的游客体验、上手。

她欣喜地发现,喜欢潮州木雕的人越来越多。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7日 20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