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上秀禾服的周光元与袁金玉。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也 通讯员 王禹 滕绍忻 邵阳报道
9月5日,洞口县黄桥镇安乐村的老宅里,99岁的抗战老兵周光元颤抖着将手搭在89岁妻子袁金玉的肩头。当火红秀禾服披上两位老人布满皱纹的身躯时,摄影师的快门声,定格了这场跨越71年的“潮流纪念”。
一纸婚书就是全部聘礼
周光元出生于1927年,14岁便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雪峰山会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上海战役。1954年,周光元返乡探亲时,经媒人介绍,与同村的袁金玉相识。“虽然他大了我十岁,但他是当过兵的嘛,我就很看中他,那会很穷,哪有拍结婚照的条件,我俩去镇里登记了一下,就算结婚了。”袁金玉笑着回忆道。那时,没有婚纱,没有宴席,一纸婚书就是全部聘礼。
婚后,周光元马上要返回上海,因放心不下新婚的妻子,他带着19岁的袁金玉一起来到了上海。“随军的生活还是很艰苦,要担惊受怕,但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我就觉得很幸福。”结婚的第二年,袁金玉在上海生下了大儿子周建申。

周光元与妻子在老宅。
“他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上战场哪有不受伤的,当时重机枪的子弹就是从我的大腿这里直接扫过去了。”换衣服时,周光元老人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身上的疤痕,这是1949年“上海战役”中留下的“另类勋章”。聊起在战场上受重伤的经过时,一旁的袁金玉又一次红了眼眶。
周光元重伤后以八级战残疾军人的待遇退出现役。退役后的周光元一边养伤一边在上海水利水电安装公司上班,夫妻二人度过了一段相濡以沫的甜蜜时光。
1962年,周光元决定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支援农业生产,一家人又搬回了黄桥老宅生活。“当时我是有情绪的,但婚姻就是两个人一起过日子,相亲相爱,他去哪里我就去哪里。”袁金玉说。此后的几十年,周光元在外务农,袁金玉便在家照顾孩子,两人相携相伴,抚养了七个子女长大成人。
“在家从没红过脸、吵过架,他们俩在我印象里从没分开过。”在大儿子周建申的记忆里,父母用“从没红过脸”的婚姻,诠释着比秀禾服更鲜艳的爱情:自从父亲年纪大了听不清后,80多岁的母亲就是父亲的耳朵。
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周建申和妻子选择留在老家照顾父母,有父母做榜样,周建申和妻子也十分恩爱。

志愿者为两位老人拍结婚照。
71年后终圆婚纱梦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周光元与袁金玉夫妻俩携手走过了71年光阴,在周光元心里,一直有一个遗憾,“我们过了一辈子,连一张结婚照都没有。”
大儿子周建申便将这个遗憾记在了心里,但平时忙于生活,父亲的愿望一直未能达成。得知洞口县雪峰之光志愿者联合会与黄桥镇一起开展为镇上老人免费上门拍婚纱照的行动后,周建申主动与镇里联系,反映父亲的心愿,得知消息后志愿者马上上门为两位老人拍一组婚纱照。根据周光元与袁金玉夫妻俩的经历,志愿者选择了有中式风格的秀禾服来为两位老人拍一组时尚的婚纱照。
“能携手相伴到‘白金婚’的夫妻凤毛麟角,我被他们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老英雄们感受到社会的敬意和温暖,也让更多年轻人关注抗战这段历史。”洞口县雪峰之光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曾宪军说。
“拍婚纱照虽然说是年轻人的事,但是浪漫不分年龄嘛。”在周光元心里,这组婚纱照不仅是给妻子的“迟到礼物”,也是对自己人生的纪念。
从雪峰山的战场到黄桥镇的田野,这对“白金婚”夫妻用71年诠释了“执子之手”的朴素含义。当99岁的周光元牵着89岁的袁金玉对着镜头微笑时,那些没有婚纱照的岁月,早已在相濡以沫中化作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