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少年轻人的背包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小玩偶、徽章或配饰。这些被统称为“包挂”的小物件,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暗号”。
今年,包挂迅速走红,社交媒体上,“包搭子”“包挂”相关话题的浏览量持续攀升。从“包挂热”的背后,能看到哪些消费新趋势?

视觉中国供图
小小“包搭子”撬动大市场
清晨的地铁里,26岁的白领杨女士的背包上,一只毛绒 Labubu 随着车厢的晃动轻轻摇摆。“今天选了笑脸款,给上班添点治愈感。”杨女士笑道。
在合肥万象城“小熊汉斯”安徽首店,各种多巴胺色系的包挂让人眼花缭乱。从可爱的卡通包挂,到手工编织的毛绒玩具,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不等,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驻足选购。25岁的刘洋正在挑选一款汉斯熊毛绒包挂。“工作压力大的时候,看到包上这个憨憨的小熊,心情就会变好。”她笑着说。
淘宝平台上,一只售价199元的胡萝卜公仔挂件,全网热销9万多件;京东商城内,超两万人购买迪士尼史迪奇系列挂件玩偶;拼多多上,一家专卖文字挂牌的小店拼单数突破30万件……近年来,“包挂热”悄然席卷年轻群体。
从Labubu到博物馆文创,年轻人背包上的小挂件早已超越装饰本身,成为与他们一起穿梭于都市生活的“情感搭子”。
在各类挂件中,毛绒公仔火爆程度最为突出。从星黛露到玲娜贝儿,JELLYCAT毛绒动物等挂件,还有平价的卡皮巴拉等网红角色,都成为消费者追捧的热门爆款。
包挂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很大程度上源自其社交属性。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人因喜欢同一IP的产品而迅速熟络起来,还有人会自发进行包挂互换,通过一个小小的“符号”找到自己的社交“圈子”。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王彦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包挂满足了年轻人自我展现的需求,也是年轻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分析,包挂的流行,既体现了情绪性消费的兴起,也催生了新的社交模式,体现了新一代消费群体带来的消费逻辑转变。

视觉中国供图
消费市场格局重塑
在年轻人眼里,包挂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一种“可携带的情绪”,背包晃动间,传递着使用者的个性与心境。在社交平台上,许多年轻人分享着挂件穿搭公式,例如“深色托特包+荧光色挂件=撞色美学”“帆布包+毛绒玩偶=松弛感标配”等。
尽管包挂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配饰,但它们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根据行业研究平台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2024年我国挂件市场规模约为21亿元,各类挂件产品包括吊坠、吊饰、钥匙扣等市场销售量稳步增长。
迪士尼、三丽鸥、名创优品等品牌也纷纷推出毛绒公仔包挂,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眼球。无论是文化创意产品、与流行IP的联名玩偶,还是奢侈品牌的高端设计,包挂的热度都在不断上升,推动着整个配饰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撑起“包挂热”的,还有供给端从“批量生产”到“柔性定制”的深刻变革。
曾经,箱包配饰行业多依赖大规模量产,动辄万件的起订量,让小众需求难以被满足,也让市场少了几分新意。而如今,智能制造的发展、数字化车间的普及,像一阵春风,吹“活”了整个行业。“50件起订”“100件生产”不再是难题,柔性生产让小批量、个性化的产品得以快速投放市场,为创意插上了翅膀。
“情绪价值正在重塑消费市场格局。”业内人士分析,这种转变已经深刻影响了企业的产品策略和营销方式。
比如,最近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刚在影院掀起热潮,相关的包挂周边便迅速上线。供给端的灵活变革,让市场能及时响应年轻人的需求,让小众的需求都能被看见、被满足。
从萌趣玩偶到文创周边,再到如今的“包挂”,潮流玩具正一步步从小众圈子走向大众视野,成为新消费市场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中国潮玩与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潮玩产业总价值将攀升至1101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视觉中国供图
需要深耕“情绪共鸣设计”
这波包挂风潮也让越来越多经营主体打开思路,撬动了跨界融合的“包挂+”模式。最近,浙BA赛事火热,文创品牌吴越信物迅速反应,特别推出“(临安吴越)篮球毛绒挂件”,并在赛事期间作为礼物送给球迷们。“现场观众反馈特别好,赛后不少人在社交平台追问购买渠道。”杭州临安陌上花文化策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玭说。
不少景区受到启发,借“文旅+包挂”思路,让标志性风光“跃”上人们的背包。今年6月,西湖文创推出一款“春日花花雷峰塔限定”挂件,粉白渐变的塔身,搭配棕色的软萌手脚,精致可爱。
看似不起眼的小包挂市场已经涵盖潮玩、文旅、徽章等多个品类,从十几元的平价挂件到上百元、上千元的IP联名款,都能找到受众。面对这个潜力十足的市场,如何让小挂件持续释放吸引力?
能够精准触达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撬动市场增长的新引擎。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看来,小挂件要做成大产业,核心还是要扎根年轻人需求,紧跟市场变化。了解Z世代的喜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小挂件也能够成为大买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李勇坚则认为,独特性与创新性是关键。首先,IP应该有足够的独特性,要有个性化的表达,还得有背后的价值观或者情绪表达;其次,包挂虽小,材料做工都应该不断创新。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品牌而言,如何捕捉年轻消费者的心理,成为了未来竞争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市场不缺IP,缺的是共情力。”该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市场上出现不少跟风产品,未来,品牌需深耕“情绪共鸣设计”,平衡个性化与规模化矛盾,定制服务、模块化设计或许能成为突破口。
张丽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