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完成栖息地保护修复27万余亩 73只野生大熊猫在此“安家”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成长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7:57:00    

成都世运会上,“蜀宝”“锦仔”与运动员拥抱、与志愿者打成一片、与观众互动,憨态可掬、机灵活泼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这两个吉祥物的原型,正是来源于生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的大熊猫与川金丝猴。

世运会刚刚过去,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成都开幕,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话国家公园发展,全球目光聚焦蓉城。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片区建设来推动生态环境优化,四川这样的做法,值得全世界学习。”此次论坛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执行委员谭雅·斯蒂尔如是表示。此外,新西兰驻华大使乔文博表示,参观成都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对于他而言,是人生中的又一高光时刻。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四川片区的一部分,成都做了些什么?

“滚滚”频繁上镜

上半年监测到野生大熊猫影像249次

成都西边,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占地1445平方公里,垂直海拔高差达4500米,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2021年,四川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并推动国家公园内小水电清理退出。以此为契机,成都片区创新制定“一站一策”退出方案,统筹解决清退、维稳、拆除、修复等难题。

成效立竿见影——小飞水一级电站、联办电站关停仅半小时,断流数年的“小飞水”瀑布重现。

今年二季度,在大邑管护站巡护员取回的红外相机影像里,一段拍摄于1月的视频令人兴奋——一对大熊猫母子漫步雪地,嬉戏打闹。

实际上,这已不是第一次捕捉到大熊猫的身影。此前,成都片区记录到野生大熊猫影像已达600余次。

瀑布重现与大熊猫母子组团出现是保护生态的缩影,也是成都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决心。

栖息地保护修复、本底资源调查……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优化是首要任务。截至目前,成都片区累计完成栖息地保护修复27万余亩,片区内矿业权、小水电已全部清理退出,森林覆盖率达91.94%。

生态向好,“滚滚”也更乐意露面。据第四次大熊猫普查数据显示,成都片区常年活动有野生大熊猫73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的4%,还分布有约占大熊猫国家公园85%的陆生野生动物种类、90%的种子植物种类。

生态守护,也在巡护员留下的脚印中得以诠释。今年上半年,成都片区累计组织5000余人次开展巡护,总巡护里程达到30668公里。监测设备方面,成都片区目前正在运行的红外相机总量已达626台,有效监测时长累计达4358个工作日,成功监测到野生大熊猫影像249次,还监测到川金丝猴、羚牛、雪豹等30余种野生动物,监测数据总量达55960条。

好生态催生好产业

几十种生态好物走上货架

崇州片区文井江镇,矿尘已是过去式,3300亩高山枇杷茶园映“绿”了半边山坡,茶叶年产值超亿元,“金叶子”成了当地居民握在手中的“钱袋子”。

在彭州,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重点入口社区之一的龙门山镇,由政府主导、村集体经济入股、群众自筹,盘活“闲置资源”开发建设了熊猫香山景区。开放后,这里成为村民增收的渠道,原生态自产果蔬也成为市场畅销品。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成都片区通过编制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出“天府熊猫林里”区域公用品牌,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认证标准,整合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地优质资源,让崇州林中蜂蜜、都江堰青城道茶、大邑青梅酒等几十种生态好物走上货架。

同时,成都片区还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为契机,面向社会发布大熊猫国家公园“同城融圈”产业发展机会清单项目50余个。

依托大邑西岭雪山、彭州宝山等文旅产业功能区建设,成都片区还融合打造“熊猫+康养”“熊猫+科普”等生态场景,“串珠成链”构建起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研学环线。

成都片区坚持引导公众走进国家公园、了解国家公园。2025年上半年,片区启动了彭州入口社区自然教育能力拓展工作,不断完善熊猫运动公园的科普基础设施。

同时,成都片区完成了10套共建自然教育基地互动科普装置的设计与安装,并结合“熊猫课堂”“森林萌主”等自然教育品牌,广泛开展进校园、进社区和生态体验等各类自然教育活动,今年上半年累计达32次,受众超过4100人。

为科研创新搭建试验场

多项研究项目在成都片区启动

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不仅滋养着当地民生与产业,也为科研创新搭建天然试验场。

成都片区充分发挥成都大熊猫人工繁育、野化放归方面的优势,会同清华大学、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高校院所,依托成都超算中心等“数据大脑”,联合开展大熊猫野外精准调查等课题攻关20余项,核算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653.04亿元,为科学保护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为强化国家公园发展管理的科技支撑,提升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的科学性,成都片区开展了系列基础性研究。

成都片区启动两栖爬行动物专项调查项目和野生动物专项调查(一期)项目,进一步摸清片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川金丝猴和豹的生态底数,并根据调查结果评估生态系统现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举措。

同时,成都片区还开展了大邑藏酋猴与人类活动冲突调查及研究项目,以缓解藏酋猴与访客、当地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以及启动都江堰野化放归基地综合能力提升(第二期)项目,不断夯实科研基础设施,提升基础科研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