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海新闻见习记者 陈富红 记者 吴予琴
晨光中,摄影师的镜头始终追逐生活的本真——孩童啃指的憨态、创业者眼里的星火。
童珂与魏全宁,从企业同事到创业搭档,他们用6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创业从不是追逐风口的狂奔,而是让热爱落地生根,让真诚照见彼此,让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都成为温暖世界的光。
从同事到同路人:因热爱共赴山海
“我想辞职开一家摄影店!”当童珂说出这句话时,魏全宁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跟你一起干。”
这对曾在西宁一企业宣传部门共事13年的老搭档,谁也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续写他们的人生故事。
故事的起点藏在镜头里。童珂给自家孩子拍照记录,业余时间会拿着相机上门免费给别人家的孩子拍照,而魏全宁恰巧酷爱摄影,两人一拍即合。他们算了笔账:“我们有技术,也有些经验,可以开家儿童摄影店。哪怕挣得不多,也算把日子过成喜欢的模样。”
从零开始:以简单搭建天地
刚开店时,他们共同制定了员工手册,约定即便是两个人,也不能我行我素。
分工像早就写好的剧本,童珂作为主理人做“指挥官”,作决定、定风格、抓瞬间;魏全宁作为合伙人当“保障兵”,将一切付诸实践。两人偶尔会为拍一张照片争得面红耳赤,这时便搬出老规矩——让客户的笑脸当裁判。“毕竟咱们拍的是孩子,真实比技巧重要。”童珂说。
2019年农历大年初一,他们迎来了创业后的第一单生意。为了这一天,童珂抱着相机奔赴各地取经,魏全宁则寻找房源租房、搭建设备。两人还默契地给彼此做心理辅导:“要做最坏的打算,热爱的同时坚持下去,绷紧这股劲。”
他们的店名——纸摄影也藏着个性。他们拍摄时注重纯粹,不施粉黛、不换华服,只拍孩子啃手指、咧嘴笑的本真模样。把简单做到极致,就是他们的独特之处。
向难处共攀登:凭默契穿越陡坡
创业路上,童珂与魏全宁始终并肩。在市场低迷的窘境下,管理曾是横在他们面前最高的坎。面对日益壮大的团队,两人坦言“像摸着石头过河”,童珂翻遍管理书籍、学习线上课程,专程赴外地取经,更是时不时地自我反思,精益求精。
摄影店每年变的是管理制度,不变的是内核:要让员工在店里找到家的归属感,更要让他们学到真本事。这份对客户及员工的在意,恰是他们两人默契的底色。有一次,一笔已经收款的拍摄订单,因客户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取消,但童珂没多想就拍板“免费也要拍”。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魏全宁时,得到的答复是:“一定要拍。”没有争执,无需解释,两人之间的默契,成了他们闯过无数难关的钥匙。
90%的客户满意度背后,是无数个被用心对待的瞬间。有人带着家乡的特产来道谢,有人捧着现做的酸奶分享喜悦……这些带着温度的反馈,让他们确信这一切都值得。
从管理困局到客户认可,两人用默契拆解难题,用坚守回应初心。在创业这条没有捷径的路上,他们的故事证明:最宝贵的不是一路坦途,而是总有同频共振者一路同行。
光影里的初心:不逐功利只问真诚
在西宁的光影江湖里,这家摄影店用“真诚至上、超越热爱、服务社会”的初心,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成长之路。
用真心搭建信任桥梁,是他们最反套路的成功学。客户咨询时,他们的团队像老友般坦诚:“这组光线可能显胖,这套服装不太衬肤色,我们这里没有化妆服务。”
这种近乎“自曝其短”的真诚留住了一批顾客。“我们从不说‘包您满意’,只说‘我们尽力’。”童珂的话里藏着生意经的另一种解法,信任从来不是夸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当热爱成为创业圈的口头禅,两人早已把这份情感转化为行动的坐标。他们带着设备到西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的乡村,开展公益摄影活动,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留住人间温暖。当被问及为何不宣传公益摄影时,两人微笑:“温暖老人和孩子,才是摄影的意义。”
在广袤的摄影天地里,童珂和魏全宁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社会服务,从来不需要聚光灯,只需要对得起镜头前那期待的眼神。从镜头到心间,他们证明:商业的至高境界是照亮彼此。当快门为他人定格温暖时,摄影者也成了照亮他人的光。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