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知|一出生就“31岁”,全球“最老”婴儿是如何诞生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15:45:00    

于梅君

主笔:于梅君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然而,当你听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实际年龄”已经31岁时,会是什么反应?这不是科幻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医学奇迹。一枚沉睡31年的胚胎,在2025年夏天被唤醒,创造了人类生殖医学的新纪录。

宝宝一出生就“31岁”,成为世界“最老”婴儿

2025年7月26日,美国俄亥俄州的产房里传出一声响亮啼哭。35岁的林赛·皮尔斯和她34岁的丈夫蒂姆,迎来了新生宝贝。当这对夫妇凝视着怀中新生儿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初为父母的喜悦,还有一份穿越时空的惊叹——这个婴儿的生命起点可以追溯到1994年,那时夫妻俩甚至还没上小学。

这个被媒体称为 “世界最老婴儿”的男孩,打破了人类生殖技术的纪录。他来自一枚冷冻保存31年的胚胎,超越了2022年出生的一对双胞胎保持的纪录(胚胎冷冻30年)。

这枚创造生命奇迹的胚胎,有着不平凡的旅程。时间回到1994年5月,当时美国一位叫琳达的女士和丈夫因不孕症尝试了当时尚属新技术的体外受精。治疗过程共培育出4枚胚胎,其中一枚被立即移植并成功发育,诞下一名健康女婴。而剩下的三枚胚胎,则被冷冻保存在零下196℃的液氮环境中,进入漫长的“休眠”状态。

随着时间推移,琳达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她经历了离婚,并通过诉讼赢得了这三枚胚胎的监护权。尽管每年需支付近千美元储存费,她仍坚持保存这些胚胎三十余年。琳达坦言,“它们与我女儿有着生命联系。”直到2023年,62岁的琳达决定为这些胚胎寻找新归宿。

生命“时间胶囊”的奇妙旅程

在另一端,来自俄亥俄州的皮尔斯夫妇,正经历着七年备孕未果的痛苦。报名参加“无条件接受胚胎”项目后,他们与琳达的胚胎匹配成功,妻子林赛表示,“我们不是为了破纪录,只是想要一个孩子。”

但技术挑战接踵而至。超过90%的美国生育诊所拒绝了这些“超高龄”胚胎,原因在于它们采用的是1990年代的“慢速冷冻”技术,而非现代的“玻璃化冷冻”技术。

慢速冷冻需耗时约2小时缓慢降温,逐步逼出细胞水分以防冰晶损伤细胞;而现代玻璃化冷冻,则能在数秒内将胚胎转化为玻璃态,彻底规避冰晶形成风险。

最终,田纳西州“喜悦生育”诊所的戈登医生团队接受了挑战,他们表示,“每个胚胎都应获得生命机会。”

解冻过程惊心动魄。胚胎学家莎拉·阿特金森描述:“处理热封玻璃瓶时,瓶子突然轻微爆裂,玻璃碎片划伤了我的脸颊。”所幸胚胎本身完好无损。三枚解冻胚胎中,一枚停止发育,另两枚于2024年11月14日移植到林赛子宫,最终一枚成功着床。

今年7月26日,在经历了一场艰难分娩后,宝宝平安降生。“他非常乖巧。”产后恢复中的林赛说,“能拥有这个珍贵宝宝,我们惊叹不已。”

当琳达收到林赛发来的婴儿照片时,瞬间被震撼:“我第一眼就注意到,他很像我女儿婴儿时期的样子,毫无疑问他们是亲姐弟。”

这种奇特的家庭关系,构成了现代医学创造的“时空错位”——新生男婴的生物学姐姐已经30岁,生物学母亲更是年届62岁高龄。而他的出生证明上的父母,在他胚胎形成时,还只是懵懂孩童。

“家人朋友都觉得这像科幻电影情节。”林赛说。而对琳达而言,看到这个孩子诞生是“梦想成真”——她31年前冷冻的“三个小希望”,终于有一个获得了真正的生命。

爱穿透时空:已有多名“时光宝贝”诞生

这名“一出生就31岁”的男婴诞生不是个案。1992年,美国一对匿名夫妇通过体外受精(IVF)创造了多个胚胎,并将一部分捐赠给国家胚胎捐赠中心(NEDC)。当时,这些胚胎的命运尚不确定,但它们被赋予了最珍贵的礼物:时间。

胚胎被保存在盛满液氮、温度低至-196℃的特殊容器中,细胞代谢活动几乎完全暂停,进入一种“生命暂停”状态。2020年2月,尘封28年的时光终被打破。胚胎学家使用精密技术,小心翼翼将其中一枚胚胎解冻复苏。

随后,医生将这枚胚胎移植到蒂娜·吉布森的子宫内,2020年10月26日,女儿莫莉顺利降生,身体指标健康。莫莉的亲姐姐艾玛诞生于2017年,同样源于1992年被冷冻的胚胎捐赠。

在我国,如此生命奇迹也偶见报端。2016年6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一颗“沉睡”了18年的胚胎被成功“唤醒”、移植入母亲子宫中后,顺利出世,成为当时中国最“抗冻”宝宝。

2017年,广东省中山医院也成功降生了一个冷冻18年的“冰宝宝”。

技术:胚胎从冷冻到复苏条件成熟

“目前冷冻胚胎技术已比较成熟,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帅领介绍,冷冻胚胎是试管婴儿技术的衍生技术,一般来说,将1—2枚胚胎移植回人体子宫后,多余的胚胎就会被冷冻起来。

“冷冻后的胚胎,目前都保存在-196℃的液氮中,在液氮中细胞酶的活力几乎完全受到抑制,也就是说细胞进程处于停滞状态。”帅领介绍,胚胎在液氮中保存是不会衰老的,存储时间长短,对其发育潜能及孩子的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目前解冻复苏存活率几乎能达到100%。

人体细胞内70%都是水分,当水从液态转为固态时会结晶,冰晶会刺坏细胞。怎样才能保证胚胎不被冻坏呢?

“冰晶的形成是冷冻胚胎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胚胎冷冻技术,就是要减少冷冻过程中形成冰晶。”帅领介绍,目前冷冻胚胎技术主要分两种,程序化慢速冷冻和玻璃化冷冻。

程序化慢速冷冻,就是使用计算机控制,慢慢降低胚胎的温度,为了防止水产生冰晶,会加入冷冻保护剂,使其渗透并填充胚胎,取代胚胎中的大部分水;玻璃化冷冻,就是让胚胎在高浓度冷冻保护剂中经过短暂处理,然后直接放到液氮中。

天津医大二院生殖医学科胚胎实验室主任杜湧瑞表示,2008年以后全国的生殖医学中心基本上都是采用玻璃化冷冻方法。

经过漫长“冬眠”的胚胎要想最终“醒”过来,还需一个复苏过程。复苏过程就是用解冻试剂,通过调节渗透压,让水重新回到胚胎内,一般来说,1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解冻过程。

胚胎冷冻时长与新生儿健康无直接关联

研究证实,胚胎冷冻时间长短与存活率及新生儿健康风险无直接关联。只要解冻过程技术得当,无论冷冻3个月还是30年,胚胎发育潜力几乎无差异。

理论上,在稳定的液氮环境中,胚胎可“永生保存”。但各国对冷冻时限有不同规范。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冷冻胚胎保存时限的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冷冻时间超过10年,女方年龄超过52岁,保留冷冻胚胎意义不大,且造成大量医学资源浪费。而美国等国家未设硬性限制。

这种差异源于技术发展时间尚短,远期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支持。据报道,中国厦门2020年曾公告清理上万枚超期冷冻胚胎,而美国、欧洲等地也存在大量因离婚、技术更新或伦理争议被遗弃的胚胎。这些“时间胶囊”般的生命,既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也考验着法律的边界。

知多一点

生命的韧性与伦理的拷问

从零下196℃的液氮深处到温暖的怀抱,众多“冰宝宝”的新生,是现代医学的奇迹。专家表示,“每一次长期冷冻胚胎的成功复苏和诞生,都是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可靠性的强有力验证。”

“目前国内的生殖医学中心,一般都会设有胚胎冷冻保存间。”天津医大二院生殖医学科胚胎实验室主任杜湧瑞介绍,一般冷冻间会配备十几个到几十个液氮储存罐,液氮罐都装有自动报警系统,每天都会监测液氮面的高度和罐内的温度,低于一定数值的时候,就会提醒及时补充液氮。此外还会有防盗、防错配等相关设备的支持。

不过,一些夫妇会有意无意地“遗忘”自己的冷冻胚胎。因此目前很多生殖中心的冷冻间都是“胎”满为患,冷冻期超过10年的胚胎数量也不少。

随着胚胎冷冻时间不断刷新纪录,新的伦理问题随之浮现。理论上,冷冻胚胎可以保存更长时间,那百年后的解冻,将带来怎样的身份认同危机?美国生殖医学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冷冻胚胎超过100万枚,其中近半数处于“被遗弃”状态。

法律界人士指出,超长期冷冻胚胎涉及复杂的继承权问题。比如“世界最老婴儿”在法律上是2025年出生,但他的基因年龄确实始于1994年。这种时空错位,在未来可能引发全新的法律定义之争。

目前在冷冻胚胎监管、处置权等方面,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法律不完善的问题。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以及民众需求的增加,因辅助生殖技术而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而立法不完善,将导致法院的裁判困境更加凸显。

生殖专家表示,理论上胚胎在液氮中可以保存更长时间,关键限制在于社会接受度和法律规范。未来可能出现“祖孙胚胎”—祖母年轻时冷冻的胚胎,由孙女代为孕育。这种可能性正在倒逼各国重新审视生殖伦理框架。

有学者担忧,未来可能出现“冷冻胚胎遗产继承”等新型法律纠纷。胚胎生物学属性有可能涉及子女身份的认定、财产的继承、侵权损害赔偿等诸多法律问题,因此立法应保持一定的前沿性,随着我国相关医疗科技的发展,部门规章也应当尽快修改完善。

正如专家所言,在液氮制造的“时间胶囊”里,冷冻的是胚胎,解冻的却是人类对生命延续的永恒追求。技术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初心与制度的规范,科学而严谨的监管至关重要。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