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岁月凝痕载春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10:44:00    

  北倚连绵的大兴安岭,南望古老的西辽河,东邻肥沃的松嫩平原,西眺雄伟的燕山山脉。位于科尔沁草原北部的扎鲁特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留下了新石器时代“南宝”先民丰富的史前文明印记。


  这里有广袤的草原,曾经是东胡、乌桓、鲜卑、契丹人挽弓游牧的大舞台。回望过往,扎鲁特旗在辽代属上京道,留下的大量城市遗址印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富庶。


  历史长河蜿蜒在岁月的山谷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走敖特尔、乌力格尔、扎鲁特版画等丰富的文化形式。探寻历史的踪迹,感受岁月的沉淀,聆听那些流传在街巷中的动人故事,在历史与人文的交相辉映中,扎鲁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走近她,爱上她。

底蕴深厚 文化富足

  扎鲁特旗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该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成说:“扎鲁特旗是辽代和金代文化比较富足的地方,巴雅尔图胡硕镇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豫州城遗址,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界壕遗址。”

  辽代实行“五京制”,今扎鲁特旗所在区域当时属上京道,是辽国重要的地区。金代,金界壕以南为北京路,扎鲁特旗一带归北京路(北京大定府)管辖,是金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长城外侧的侦察和预警节点,驻有“乣(jiǔ)军”等边防部队。扎鲁特旗及周边出土的箭镞、马具、军事符牌等文物,印证了此地曾经的驻军历史。

  扎鲁特旗地区在元代属上都路。元代以后,这里成为弘吉剌部的封地,军事地位下降。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内喀尔喀五部征服三卫之一的泰宁卫,附属于察哈尔部。乌巴什继承其父和尔朔齐哈萨尔诺颜之位,自称伟徵诺颜,驻牧于泰宁东部,对所管辖的部称“扎鲁特”,从此有了“扎鲁特部”这一名称。

  “扎鲁特”一词在史籍中,最早出现于明代萨冈彻辰编撰的《蒙古源流》关于1509年记事:“答兰帖哩温战役对达延汗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战后达延汗对功臣进行了丰厚的赏赐,并将满都海彻臣哈屯所生独生女脱啰勒图公主嫁与扎鲁特之巴阿孙达尔汉塔布囊。”

  清顺治五年(1648年),朝廷将原为一体的扎鲁特部分为并立的扎鲁特左翼和右翼两个行政旗,旗以上设盟,扎鲁特左右二旗属昭乌达盟。直到287年后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扎鲁特左右二旗又合并为扎鲁特旗。

匠心坚守 非遗传承

  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发展的软实力。扎鲁特旗众多闪耀着先人智慧光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着北疆文化的魅力。

  扎鲁特旗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利智介绍:“旗里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代表性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代表性传承人15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代表性传承人17名。其中,走敖特尔(游牧转场)习俗,今年3月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扎鲁特草原有“中国最美山地草原”的美誉。位于该旗西北部的格日朝鲁苏木夏营地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原生态草原,这里的500多户牧民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每年6月,他们赶着家里的牲畜,去往100公里外的夏季牧场,待到天气转冷,再赶着膘肥体壮的牲畜回来。

  无论去与回,游牧转场的景象都十分壮观,一望无垠的草原上有奔驰的骏马,成群的牛羊,还有抑扬顿挫的乌力格尔。

  扎鲁特旗是全国闻名的“中国乌力格尔之乡”。乌力格尔汉语意为“蒙古说书”,起源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清末民初。扎鲁特旗哺育出的世界级民族曲艺大师琶杰、毛依罕,享誉中外。老艺术家们借鉴中原的评书艺术和素材,创作出《春秋战国故事》《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的演说译本,让乌力格尔得到很大发展。

  2006年,扎鲁特旗乌力格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72岁的张德力根老人是乌力格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乌力格尔的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说唱或自拉自唱。无乐器伴奏的称雅巴干乌力格尔、胡瑞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的称胡仁乌力格尔,用马头琴伴奏的称潮尔乌力格尔。乌力格尔的唱腔曲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其中功能特点比较明确的有争战调、择偶调、讽刺调、山河调、赶路调、上朝调等。”

  扎鲁特旗非常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王成说:“为了保护和弘扬乌力格尔,我们旗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签约,建立了乌力格尔传承基地,为打造民族艺术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比乌力格尔,以刀为笔、以木为纸的扎鲁特版画虽显得“年轻”,却也发展得有声有色。

  扎鲁特版画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成熟于70年代末,迄今已培养出300多名版画人才,作品经常在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展出。

  68岁的照日木拉是扎鲁特版画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高兴地对记者说:“5月22日,扎鲁特版画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亮相,向世界展示了内蒙古的风采。”

古城遗风 汇聚文明

  文化记录着过去,诉说着现在,预示着未来。扎鲁特旗有南宝力皋吐村古遗址、辽代豫州城遗址、阿木斯尔遗址、大黑山人面岩画遗址、水泉沟辽墓群等33处承载着一幕幕生活大剧的文化遗迹。

  南宝力皋吐村古遗址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南宝”,这是一处距今约50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因发现于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村而得名。

  那时候,生活在这里的氏族聚落在兼并发展中形成了一个个实力更强的聚落,南宝力皋吐聚落便是其中之一。先民们住着半地穴式房屋,门口都有用于遮挡风雨的长1.5—1.8米的“走廊”,灶坑在屋子中间。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是他们的生业,同时他们也掌握了较高水平的石器、陶器、玉器制作技术。陈列在南宝力皋吐博物馆展柜里的石斧、骨针、陶罐、陶壶、陶纺轮等生活用品,精美的玉器和蚌饰品,向人们展示着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扎鲁特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井明说起“南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南宝’史前文化遗址是西辽河文明的源头之一,诠释了辽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发源地的论断。2006年至2008年,‘南宝’获得‘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2008年获‘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学论坛’六大考古新发现提名。”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表示,南宝力皋吐村古遗址所体现的多元文化现象可能与扎鲁特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有关,这个地区在史前就可能是交通要道。“南宝”遗存年代清楚,延伸较远,是几种文化的融合。

  顺着“南宝”西北方驱车90公里,便是豫州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总面积14.5万多平方米,辽代隶属上京道临潢府管辖,著名的投下军州,为辽代横帐(皇族)陈王的私城,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

  目前,我国可考知的投下军州约40个,豫州城遗址是保护比较完好的辽代古城址之一。

  历史是底蕴,文化是灵魂。为了激活文化遗产,助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扎鲁特旗充分挖掘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禀赋,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完善了“南宝”博物馆线上平台,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通过举办非遗晚会、乌力格尔大赛、民俗汇演等方式,全面打造北疆文化特色品牌,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共享北疆文化建设成果。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编辑:张金峰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