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南菌子跨界“微醺出道”:见手青啤酒“出圈”不能靠毒性噱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8:00:00    

□邹欣洋(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一款配料含有牛肝菌萃取物(俗名“见手青”)的“见手青精酿啤酒”在网上走红,一些网友表示很想尝试。一些网友则提出疑问,喝了这款啤酒后会不会“躺板板”?记者发现,多个电商平台均有“见手青精酿啤酒”售卖,而该款啤酒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见手青精酿啤酒”并没有毒性,喝了不会产生幻觉。这款啤酒中含有的见手青原材料也有无毒检验报告,自4月8日推出以来,供不应求,首批10万瓶啤酒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就被抢售一空。(4月28日 上游新闻)

在云南,见手青不仅是食材,更是镌刻在地域记忆里的文化符号。见手青啤酒的走红,本质是云南地域文化的一次破圈。每逢雨季,昆明农贸市场的菌子摊位前,嬢嬢们会反复叮嘱顾客:“见手青一定要大火翻炒20分钟,蒜片不发黑才能出锅。”在玉溪易门菌子节上,老饕们还会传授“红伞白杆慎入口,青绿见手要熟透”的口诀。这些代代相传的烹饪智慧,凝结着云南人敬畏自然、与菌共生的生存哲学。近年来,吃了有毒菌子能看见“小人”等热梗在网上不断传播,“见手青精酿啤酒”便契合了这一热点。

然而,在热度背后,安全问题始终是悬在见手青啤酒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见手青含有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幻视、幻听等中毒症状。据云南《春城晚报》2024年8月报道,截至2024年8月8日,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已收治近400名野生菌中毒病例,其中见手青中毒病例占到一半之多。虽然商家声称经过特殊处理已去除毒性,并出具了产品检测报告,但消费者的疑虑并未消除:工业化处理流程是否等同于传统烹饪中的“炒熟煮透”?在大规模生产中,如何确保每一瓶啤酒都达到安全标准?更何况医生坦言“目前暂未遇到中毒案例”,这是否意味着产品的长期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答,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产品口碑会遭受重创,云南菌子的整体形象也将受损。

与此同时,网络传播带来的跟风消费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云南菌子特产的内涵。见手青自带的“毒性话题”天然契合网络传播逻辑,在社交平台上,“喝完见手青啤酒能致幻吗”成为热门话题,电商平台的预售链接刚上线就被抢购一空。部分消费者出于猎奇心理和打卡需求盲目下单,甚至将食用见手青的潜在风险当作戏谑的玩笑。这种娱乐化的消费倾向,使得云南菌子文化中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烹饪技艺的严谨态度逐渐被消解,沦为单纯吸引流量的工具。长此以往,外界对云南菌子文化的认知将停留在表面,忽略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存智慧。

要让见手青啤酒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蜕变,必须回归文化传播的本质。企业作为核心主体,应强化生产流程的全周期监督,对见手青原料处理、高温灭毒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时数据采集与动态公示,推动生产全流程透明化;在宣传上摒弃“毒性噱头”的短视营销,转而聚焦云南食菌文化中敬畏自然、匠心烹饪的内核,挖掘菌子背后的人文故事与地域风情。政府部门可借鉴“云南咖啡”“昭通苹果”的品牌打造经验,建立见手青啤酒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媒体和平台也应发挥引导作用,倡导理性消费,让消费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读懂云南菌子文化的真正魅力。

当见手青啤酒的泡沫消散,留下的不应只是猎奇的谈资,而应是人们对云南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由衷赞叹。守住安全底线,深挖文化根脉,这瓶承载着云南基因的精酿,才能真正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金色名片,让世界领略到“野生菌王国”的独特韵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