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邯郸市“成语载道,诗韵长流”青少年成语诗词大会“收官·开放麦”活动在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的邯山书院举行。这条见证千年历史的古街,借由这场活动化身为沉浸式传统文化课堂,让青少年在青砖黛瓦间触摸成语魅力,在古今交融中感知文脉传承。
当日16点30分,邯山书院庭院内,30组优秀选手家庭身着宽袖汉服齐聚。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的书院,曾是冀南豫北最高学府,如今再度成为文化传承的“课堂”,见证新一代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对话。
“小心脚下,这青石阶已有数百年历史了!”复兴小学六年级学生王琳娜牵着妹妹的手缓步走进书院。“妈妈说,穿汉服不是摆样子,要懂古人的礼仪。”她说着便模仿习得的揖礼,向工作人员躬身问好。
活动环节精彩纷呈,传统文化与互动乐趣深度交融。“飞花逐月”环节中,选手分组PK,“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源自邯郸历史的成语典故,从孩子们口中朗朗诵出;“心有灵犀”成语竞猜环节则将气氛推向高潮——市民郭先生张开双臂模仿笨拙步态,女儿郭晓萌瞬间识破“邯郸学步”,90秒内这对父女猜对8个成语,成为全场焦点。家长与孩子的默契配合,用生动肢体语言诠释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现场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
书院正厅内,“薪火相传”座谈交流温情展开。小选手与家长围坐于古朴桌案旁,分享参赛感悟。“我最爱‘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藏着古人的智慧与担当。”邯郸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孟令可的话引发共鸣,一位家长随即补充:“通过备赛,我们全家都爱上了成语和诗词。站在回车巷旁听孩子讲典故,比课本更有画面感,也更深刻体会到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结束后,身着汉服的孩子们沿着邯郸道开启了“文化逛游”。在回车巷,他们围在家长身边,听家长讲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在街区的文创店里,他们看到印有成语图案的书签、折扇,也忍不住买下,留个纪念。
在邯山书院门口,孟令可的妈妈王晓华将手机镜头对准孩子,拍下孩子仔细阅读门楣两侧碑文的样子。“以前觉得文化宣传就是挂标语,现在才发现,邯郸道把‘逛、玩、学’结合起来,孩子愿意主动了解,比我们说教管用多了。”王晓华说。
此次活动由共青团邯郸市委、邯郸市教育局、邯郸市少工委联合主办,邯郸市青少年宫承办。选择邯山书院作为举办地,恰是因这座古建筑本身便是邯郸文化的“活载体”。
“邯郸道与邯山书院,是邯郸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邯郸市青少年宫副主任史娜表示,举办此次活动,正是希望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让青少年在成语典故的发源地、在千年文脉的流淌中直观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以文化人”。
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石板路上,拉长行人的影子,身着汉服的孩子们仍在街巷间流连。这条曾见证“将相和”“负荆请罪”“邯郸学步”等历史故事的古街,如今以“可逛、可玩、可学”的新姿态,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成为邯郸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
本报记者 赵鸿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