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开罗郊外的吉萨高原上,远处三座金字塔的轮廓与近处一座巨型玻璃幕墙建筑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这座耗资12亿美元、占地50公顷的大埃及博物馆,是法国卢浮宫面积的2倍,大英博物馆面积的2.5倍。大埃及博物馆原定于7月3日正式开放,但由于前段时间的以伊冲突,开放日期将推迟到今年第四季度。待正式开放后,大埃及博物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考古博物馆。
建造大埃及博物馆的设想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2年,博物馆项目举行奠基仪式,2005年5月,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过去20年,这座博物馆历经资金断裂、政局动荡、疫情冲击。如今,大埃及博物馆建筑群进行限时试运营,以测试场馆准备情况及游客体验,门票需通过官网提前预订,每日限流3万人次。
为平衡文物保护与参观体验,大埃及博物馆采取分时段预约制。试运营门票价格分为三档:埃及公民4美元、在埃居民12美元、国际游客25美元。馆内智能导览设备支持多语言,游客可租赁设备,实时获取文物背后的历史叙事。
博物馆目前开放试运营的区域包括主展厅、中央大厅、大楼梯、商业区及外部花园。走进博物馆主厅,高达11米、重达82吨的“镇馆之宝”——拉美西斯二世巨像矗立眼前。这尊“镇馆之宝”曾侧躺于沙漠中,又在开罗市中心交通圈“站岗”半个世纪,后于2006年以毫米级精度搬迁至此。它的命运恰似博物馆的缩影——破碎、颠沛、重生。有工程师透露,雕像对面的墙壁暗藏玄机:一扇经精密计算的窗口,复制了每年2月22日“太阳节”时的阳光,如3200年前一样精准照亮法老的面庞。“这是古埃及智慧与现代工程的握手”。
尽管图坦卡蒙展厅仍被红绒绳隔离,但其他11个开放展厅也已足够震撼。从史前陶器到古罗马马赛克,5万件文物按时间轴线铺陈。一位来自德国的考古学者驻足于一顶3100年前的假发前说:“用真人发丝编织,连发缝都清晰可见——这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活着的历史。”
若说旧埃及博物馆是“文物的仓库”,大埃及博物馆则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史诗剧。自动扶梯将游客送至大楼梯起点,阶梯两侧排列着数十尊法老雕像与石棺,仿佛穿越一条时空长廊。行至顶端回望,落地窗将吉萨金字塔群完美框入画中,三座金字塔与博物馆中轴线严丝合缝。“古埃及人痴迷几何,我们只是继承了这种执着。”建筑师在导览中说。
在二楼的史前展厅,一枚5000年前的金制人像让观众屏息——青金石镶嵌的眼眶仍泛着幽蓝光泽。不远处,一条4米长的鳄鱼木乃伊蜷缩玻璃柜内,鳞片纹理分明。“它们被制成木乃伊献给索贝克神,祈求尼罗河丰收”。
大埃及博物馆首席执行官艾哈迈德·戈内姆表示,正在探索各种选择,可能会将开放庆祝活动延长几天甚至几周,包括在国际上举行庆祝活动。他指出,“这不仅是博物馆,更是埃及未来的经济引擎”。据测算,全面开放后博物馆年接待量预计将突破500万人次,连带激活周边酒店、航空与旅游业。开罗出租车司机穆罕默德说:“过去我们只会说‘去看金字塔’。现在,得加一句‘还有那个玻璃金字塔’。”
“过去我们只能在教科书里想象法老的世界,现在却能站在数据与石块的缝隙中触摸它。”一位埃及大学生在社交媒体说。这座博物馆不仅承载着文明的重量,更通过预约系统、光影科技与人性化服务,将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当下。正如戈内姆所言:“我们不是守护坟墓的人,而是打开时空之门的引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