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桃棚村地处北京平谷、密云与河北兴隆的交界地带,抗战时期,1940年,蓟平密联合县委下属西北办事处区委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如今的桃棚村已经成为全国红色旅游胜地,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进桃棚村,矗立山间的红谷主题教育馆里,手榴弹、水壶、机枪垫肩等两三百件藏品,都是桃棚村挨家挨户收集的。不久前,平谷区桃棚村党支部书记符宝森和村干部还专门跑到贵州,取回了一支从日军指挥官手里缴获的马鞭,那是时任“平三蓟”联合县委社会部长兼县公安科长刘向道的外孙女捐赠给桃棚村的。
馆里还有另外一件特别的展品——鞋拔子,拨开历史的尘埃,其背后记录的是80年前美国B29式大型轰炸机执行完轰炸任务后因故障在平谷坠毁,中国抗日军民在日寇眼皮底下,生死时速全力营救11名美国飞行员的惊险故事。

北京市平谷区桃棚村,红谷主题教育馆。受访者供图
80年前,“空中堡垒”坠毁在平谷山区
谁能想到,鞋拔子能是抗战文物,但盟军轰炸机残片做成的“鞋拔子”,恐怕找遍全国也仅此一件,背后是尘封多年的一场惊险救援。

盟军轰炸机残片做成的“鞋拔子”。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在平谷区山东庄镇桃棚村的红谷主题教育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一个长约14厘米、宽约4厘米的“鞋拔子”,小巧的外形酷似一片绽开的白玉兰花瓣,仔细看,一侧写有一串不完整的红色英文字母。
“这是一块由美国B29式大型轰炸机坠毁的残片特制而成的合金铝材质的手工鞋拔,看起来像铝制品,实则特别硬。”平谷区桃棚村红谷主题教育馆讲解员张红艳,为了这个特殊鞋拔子背后的历史,查找了不少资料。
1945年初,党领导下的平谷抗日根据地叫平三蓟联合县,是以平谷为中心,包括三河、蓟县、密云一部分地区,约有三四百个村庄。张红艳介绍,当时平三蓟联合县隶属于冀热辽区,第十四军分区的司令部就设在距离平谷县城东北约5公里,一个名叫刘家河的村庄里。
1945年2月2日,也就是农历腊月二十,年关将近,根据地的军民正准备着一起欢度春节。“虽然是战时,但是由于日寇已经日薄西山、抗日战争节节胜利,根据地内也开始洋溢着节前的喜庆气氛。”张红艳介绍,这天上午九点多钟,观察哨所报告,一架飞机从正东的山海关方向飞来。随后,大家纷纷看见从东面的天空中出现了一架大飞机,奇怪的是飞得明显有些慢。
“当飞机在刘家河上空盘旋的时候,担心是鬼子的飞机,地面军民做好了防空和对空射击的准备。但是飞机没有投弹,也没有低空扫射。第十四军分区的领导同志根据情况与飞机外形判断,这架飞机不是敌机,可能是盟军的飞机。”张红艳说,据村里老人回忆,飞机嗡嗡着往高空钻了一下,11个降落伞从机上落下,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机尾起烟,飞机坠落,坠毁时发出了巨大爆炸声,响彻村庄。
因为在这之前,延安总部、晋察冀军区就曾有过指示,要求根据地的军民注意救护受伤的美国飞行员。军分区首长果断下达命令,一边对可能出动的日伪军做好迎战阻击准备,一边组织根据地军民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据说,当时最先跳伞的3名飞行员分别降落在刘家河村北老和尚洞的石砬上、村东北墩占坡的西山腰和黑枣沟内。落在墩占坡和黑枣沟的飞行员被民兵顺利救下来。张红艳称,“据记载,驾驶员挂在了树上。我军司令员命令擅长爬山的民兵,攀爬后用绳将驾驶员救下来后,发现他的腿和脸被树枝擦伤,民兵们给他找了一头小毛驴骑上,把他送到了军分区所在地——刘家河村。”
被救护的飞行员随身携带的证件显示,蓝色的汉字为:“来华参战美军××第××号”,下款:“总司令×××”,后边是年、月、日。进一步证实了他们是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士兵。经过当地军民的共同努力,到黄昏时分,救护工作顺利完成,散落在多处的11名美军飞行员安然脱险。
八路军阻击鬼子,11名美军飞行员脱险后被护送到延安
据资料记载,在紧张营救的同时,军分区首长料定平谷县城及胡庄据点的日伪军一定会前来抓捕跳伞的美军飞行员,便提前命令军分区警卫连的两个排埋伏在山东庄方向,准备阻击平谷县城可能出动之敌。驻山村的军分区十三团一个连,也派出一个班向胡庄据点游动警戒。果然,胡庄据点日伪军率先出动,在我警戒部队打击下,被迫退回。随后,平谷县城的日伪军也荷枪实弹大批出动了,准备抓捕坠机的盟军飞行员,刚过西沥津不远,就被我埋伏部队阻击,仓皇撤回了县城。
美国飞行员获救后,机长向军分区首长和抗日军民一再表示感谢。冀热辽军区尖兵剧社有个同志略通几句英语,正好在军分区,便临时充当翻译。当对方知道我方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时,连声说:“好,好,我们是盟军。”
机长用简单的拉丁字母拼音说出了一连串地名,双手又做出了飞机飞行的各种动作与示意,大家终于弄清了情况。原来,这是一架B29式大型轰炸机,当时又称空中堡垒,机上共有11名飞行人员。飞机从成都起飞,去东北轰炸鞍山昭和制钢所。完成任务后,在返回途中飞机发生故障,飞过山海关上空后,航向转向西北,飞机最终失去控制,朝着平三蓟联合县方向飞来,在平谷上空失事,机上人员全部跳伞获救。
根据地军民热情款待了美国盟友,尖兵剧社还演出了抗日话剧和歌曲等精彩节目,向美国盟友表示慰问。第十四军分区遵照冀热辽军区首长指示,派一个主力连将美军飞行员专程护送到晋察冀后方,最后安全转送到延安。
村民用飞机残骸做成鞋拔子留念
鞋拔子又是怎么来的呢?张红艳介绍,当时桃棚村的民兵也积极参与了此次救援,其中一位名叫田万增的队员,在对坠机现场进行勘察与协助营救时,收集了几块飞机外壳的残片留作纪念。
抗战胜利后,田万增将残片制作成了三件生活用品,一把木匠工具直尺,一把抹子和一个鞋拔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2011年,桃棚村进行文物普查,田万增的侄子田仲发以及女儿田彩珍就将保存完好的抹子和鞋拔子,一起捐赠给了红谷主题教育馆。那场已经尘封多年的惊险救援,也随之重现在人们眼前。
如今,这两件物品作为抗战文物,向后人讲述着一段抗日军民共同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也成为红谷主题教育馆里,最让参观者惊讶的展品。
从日军手中缴获的马鞭,刘向道的“亲密战友”
除了鞋拔子,在红谷主题教育馆中,还有一件充满故事的文物——马鞭。“想让更多人铭记抗战历史,刘向道的外孙女将马鞭捐赠给了红谷主题教育馆。”符宝森口中的刘向道1908年出生于平谷县峪口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年少时,他读过私塾,当过学徒,曾投身国民军,南下寻找过红军,还参加了穷人会。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刘向道暗中阅读进步书籍,立志要改变这黑暗的世道。

刘向道用过的马鞭(上)和布掸子(下)。受访者供图
“1937年,日军铁蹄踏入华北,家乡沦陷。刘向道亲眼目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后,他毅然投身抗日斗争。”符宝森说,根据史料,刘向道凭借其机敏果敢,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游击作战,1943年,很快成为平三蓟联合县委社会部长兼县公安科长。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寇采取极端手段,对华北实施“彻底治安肃正”方针,疯狂开展“扫荡”“清剿”“蚕食”行动。平谷县也沦为日寇“扫荡”的重灾区,日军在这里制造了多起惨案。当时,八路军12团、13团在盘山一带与日寇展开殊死战斗,日本关东军武岛骑兵中队就在平谷的战斗中被歼灭。
那次遭遇战中,日军指挥官骑着高头大马气势汹汹。刘向道沉着观察敌情,迅速制定作战计划,组织武装力量在山间设伏。当该指挥官进入埋伏圈,刘向道一声令下,子弹呼啸而出,日军指挥官从马背上重重摔落,被直接击毙。战斗结束后,八路军战士清理战场时,缴获了日军指挥官的马鞭。
“由于在此次战斗中指挥若定,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党组织决定将这根做工精致的马鞭作为纪念品奖励给刘向道。”此后,无论是与日军的周旋,还是危险的侦察任务,马鞭始终陪伴刘向道左右。
是马鞭,也是无数战友牺牲的见证
“抗战胜利后,刘向道带着马鞭来到包头,虽然经常骑马,但他却舍不得用这个马鞭。”符宝森说,退休后,刘向道辗转唐山、平谷、密云等地工作生活。在唐山大地震期间,余震不断,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中找出这根意义非凡的马鞭,就是因为他无比珍视那段战斗岁月。岁月流转,刘向道在临终前,郑重地将马鞭交给女儿。
“他跟女儿说,这不仅是一根马鞭,更是无数战友在战斗中牺牲的见证。他的女儿将马鞭传给外孙女时,也反复叮嘱要传承先辈的精神。”符宝森说,现在的桃棚村,不仅有红谷主题教育馆对外开放,还修复了抗战时期的指挥部、兵工厂等红色遗址,红色文化的传承凝聚了人气,也带动了桃棚村的发展,抗战的故事,要一代代讲下去。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姜慧梓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