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体检中心或医院里,很多人可能看到过“肿瘤标志物”这项检测,出于对癌症的恐慌和畏惧,不少人会选择为其买单。

肿瘤标志物能查出肿瘤吗?哪些人需要做这项检查?《生命时报》综合多位专家观点,为你一一解答。
肿瘤标志物能早筛癌症吗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苏翔宇介绍,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代谢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类、癌基因产物等。
较常见的指标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可通过对其测定寻找体内是否有恶性肿瘤的迹象。

该类检测价格相对适中,单项标志物检测费用较低,多项联合检测价格会更高一些,通常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视项目和医院等级而定。
检测过程也比较方便,只需抽血或取样,通常在体检当天即可完成,几小时或几天能获知结果,因此受到很多患者的青睐。
肿瘤标志物既无法确诊癌症,也不能排除癌症。不过,一些特异性或敏感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确实可以在肿瘤筛查中发挥一定辅助作用。
普通人无需查肿瘤标志物
其实,肿瘤标志物不能用于癌症早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特异性不足,容易误诊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肿瘤标志物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达不到100%。
很多肿瘤标志物的数值会因为其他非癌症因素而升高,如吸烟、炎症、肝病、怀孕等,都有可能让某些标志物变高,形成假阳性结果,让人误以为自己可能患癌,引起焦虑。

不够灵敏,容易漏诊
大多数肿瘤标志物在癌症的早期阶段并不会明显升高,特别是在癌细胞大量增殖之前,即便身体中已有癌细胞,标志物也未必能够检测到,容易漏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邓婷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肿瘤细胞分泌的肿瘤标志物很少,也会影响其在早期癌症筛查中的准确性。
种类和部位存在局限性
每种肿瘤标志物只能反映某些特定癌种的风险,无法涵盖所有的癌症类型,因此,单纯依赖标志物无法达到全面筛查的目的。
2024年,国家卫健委在《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中明确指出,肺癌筛查不推荐使用生物标志物检测。

对待肿瘤标志物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筛查,也不盲目恐慌。
对于普通人来说,没必要人人都查,中国抗癌协会发布的《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中明确,健康人没有癌症家族史、吸烟等危险因素,不需要频繁查肿瘤标志物。
频繁检查可能把炎症等普通异常误判为癌症,导致反复检查甚至穿刺活检,既浪费医疗资源又增加心理压力。一次阳性可能是暂时性异常,需间隔2~4周多次检测。若数值持续升高,提示肿瘤风险增加,需进一步检查;若数值波动或下降,可能与炎症、感染等良性疾病相关,可定期随访。
哪些人要查肿瘤标志物
不能“神化”某一个单独的指标,但不代表这个指标就完全没有意义。
对于易患肿瘤的高危人群,要有针对性地检测,具体筛查频率和方法遵医嘱。今年7月发布的《常见恶性肿瘤联合筛查专家共识(2025版)》中,明确列出了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

虽然不能用于早期筛查,肿瘤标志物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癌症患者的治疗监测
肿瘤标志物能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如手术、化疗或放疗后,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是否有效。如果治疗有效,标志物通常会下降。
复发监控
对于已经治愈的癌症患者,定期检测肿瘤标志物有助于监控病情复发。如果标志物水平再次升高,可能预示癌症有复发的风险。
辅助诊断
在其他影像检查或症状怀疑的情况下,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辅助信息,为诊断提供进一步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