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宠物医疗费用高企,越来越多的人考虑为自己的“毛孩子”上一份宠物保险,这个本来充满温度和爱心的金融产品,却也被新型保险诈骗“盯”上了。
深圳申女士就遭遇到这种情况:其12岁泰迪犬被诊断为输尿管结石后,涉事医院以“保险可报销70%”为由诱导选择3.2万元微创手术,却在病历日期、宠物年龄等关键信息上“动手脚”,最终因材料造假遭保险公司拒赔。事件背后,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与消费者形成的畸形“利益同盟”——医院通过虚增项目、篡改病史抬高诊疗费,消费者在不自觉中陷入带病投保、伪造材料套取理赔金的“陷阱”。
投保时隐瞒宠物病史,不仅会被拒赔,还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2023年查处的上海一起消费者骗保案件中,消费者不仅被追缴全部理赔款,并处以3倍罚金,累计赔付金额超12万元。
面对骗保乱象,行业联合惩戒机制正在形成。涉事医院不仅会被取消定点资质,其信用污点还将直接影响企业后续经营活动。消费者若存在骗保记录,会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从而影响房贷、就业、出行等众多方面。
“宠物保险本质是风险转移工具,不应成为新型诈骗工具。”行业专家呼吁,宠物主应选择透明定价的合规机构就诊,切勿因侥幸心理卷入骗保漩涡。监管部门、保险机构、宠物主需形成三方合力,共同维护这个充满温度的蓝海市场。